

| 版 次: | 1 | 页 数: | 560 |
| 字 数: | 580 000 | 印刷时间: | 2024-08-30 |
| 开 本: | 16开 | 纸 张: | 微涂胶 |
| 印 次: | 3 | 装 帧: | 平装-胶订 |
| 正文语种: | |||
《吴晗论明史》汇集了明史大家吴晗多部关于明史研究的作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编排整理,更加完整、精炼地向读者展示出
大明朝历史的风华。
本书共分为“政治大势”“制度变迁”“世情百态”“风云人物”四个部分,涵盖了明朝政治、制度、社会、人物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以真
实史料为基础,深刻揭示了明朝历史的基本面貌和发展脉络,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同时,书中文字通俗易懂,可读性极强。
中国著名历史学家、现代明史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毕业于清华大学,曾任云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教
授、系主任、文学院院长,北京市副市长等职。
吴晗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史研究,尤精于明史。其代表作有《朱元璋传》《读史札记》《论明史》等,俱为明史研究的经典之作。首先,我们应该弄清国家的含义。近几年来的学术讨论中,有人往往把我们这个时代关于国家的含义等同于历史上的国家的含义
。这是错误的、不科学的。我们今天所说的国家,包括政府、土地、人民、主权各个方面。由于政权性质的不同,国家可以分为
好几类,有人民民主国家、资本主义国家、民族主义国家,等等。历史上国家的含义就跟这不一样。简单地说:历史上的国家只
能是某一个家族的政权,不能把它等同于今天我们所说的国家。曹操的儿子曹丕临死前写了一篇遗嘱,说:自古无不亡之国。这
里所说的“国”是什么呢?就是指某个家族的政权,是指刘家的、赵家的、李家的或者朱家的政权。这些政权经常更替,一个灭亡
了,另一个起来。所以曹丕说自古无不亡之国。但是一个政权灭亡了,当时的国家是不是也灭亡了呢?没有。譬如汉朝刘家的政
权被推翻了,曹操的儿子做了皇帝,还是有三国,我们的历史并没有中断。曹家的政权被推翻了,司马氏做了皇帝,国家也没有
灭亡。所以,历史上的所谓亡国,就是指某一个家族的政权被推翻,国家还是存在的,人民还是存在的。因此我们所说的明太祖
建国,也是指他建立的朱家的政权。这个国跟我们今天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有本质的不同,它只代表一个家族、一个集团的利益,
而不代表整个民族的共同的利益。把这个含义弄清楚,我们才可以讲下面的问题,就是朱元璋的政权依靠的是什么。
一、土地关系问题要讲土地关系问题,不能不概括地讲讲当时的基本情况。在十四世纪中叶,大致是从1348年到1368年的二十年中间,发生了大规
模的农民起义、农民战争。规模之大,几乎遍及全国,从东北到西南,从西北到中南,到处都有农民战争发生。不单是有汉族农
民参加,各地的少数民族也参加了,如东北的女真族(就是后来的建州族)、西南的回族都参加了斗争的行列。时间之久,前后
达二十年。战争激烈的情况,在整个历史上都是少有的。
在二十年的战争中,反对元朝的军事力量大致可以分为两个体系:一支是红军。因为参加起义的人都在头上包一块红布作为标志
,在当时政府的文书上称为“红军”,也有个别的叫作“红巾军”。这是反对元朝的主要力量。现在有些历史学家不大愿用“红军”这个
名称,大都称为“红巾军”。大概有这样一个顾虑:怕把历史上的红军同我们党建立的红军等同起来。在我的记忆里有这样一件事:
大约二十年前,国民党政府的一个什么馆,要我写明史。书写好之后交给他们看,他们什么意见也提不出来,后说:你这上面写
的“红军”改不改?要改就出版,不改就不出版。我说:不出版拉倒!(这本书现在没有出版)他们怕红军,不但怕今天的红军,
也怕历史上元朝的红军,因此他们要我改掉。我不改,因为根据历史记载,这支起义军本来就是红军,不是白军。这不说明什么
政治内容,而只是说他们头上包了一块红布而已。红军又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在东边活动,一部分在西边活动。具体说,东边是
指今天的安徽、河南、河北一带,西边是指江汉流域(长江、汉水流域)。江汉地区的红军很多,包括“北锁红军”和“南锁红军”。
反对元朝的另一支军事力量是非红军系统:在浙江有方国珍,在元末的反元斗争中,他起兵早;在江苏有张士诚;在福建有陈友
定。这几支军队都不属于红军系统。当时为什么能爆发这样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呢?我想在讲元朝历史的时候已提到了,这里就不
再重复。
下面讲讲红军提出了些什么问题。红军当中的一些领导者,他们在反元斗争展开之后发布了一个宣言(当时叫檄文),里面有这么两句话:“贫极江南,富称塞北。
”(文件的全文已看不到了,只留下这么两句)这说明什么呢?说明红军反对元朝的统治,要推翻元朝的统治。这是一个有各族人
民参加的阶级斗争。当时元朝的政治中心,一个在大都(今北京),一个在上都。元朝政府经常派出很多官吏和军队到南方去搜
刮物资,把这些物资运到北方去供少数人享受。元朝的皇帝在刚上台时,为了取得军事首领、部族酋长的支持,对他们大加赏赐,
按照不同的地位给他们金、银、绸缎一类的物资。遇到政治上有难时,为了获得支持以巩固自己的统治,也采取这种办法。每次
赏赐的数目都很大,往往要用掉一年或者半年的收入,国家财政收支的一半甚至全部都给了他们。这些物资是从哪里来的呢?是
从全国人民身上搜刮来的。几十年光景,造成了“贫极江南,富称塞北”的局面。这样的统治使老百姓活不下去了,他们就起来斗
争,改变这个局面,所以提出了这样鲜明的口号。
红军初期的主要领导人韩山童,是传布白莲教起家的(他家里世世代代都是传布白莲教的)。由于通过宣传白莲教,通过宗教迷
信活动可以组织一部分力量,于是他就提出“明王出世”、“弥勒佛降生”的口号。明王是明教的神,也叫“明尊”或“明使”。明王出世
的意思是光明必然到来,光明一到,黑暗就给消灭了,后人类必然走上光明极乐的世界。弥勒佛是佛教里的著名人物。传说在释
迦牟尼灭度后,世界就变坏了,种种坏事全部出现,人的生活苦到不能再苦。幸得释迦牟尼在灭度前留下一句话,说再过若干年,
会有弥勒佛出世。这佛爷一出世,世界立刻又变得好起来:自然界变好了;人心也变慈善了,抢着做好事,太太平平过日子;种
的五谷,用不着拔草翻土,自己会长大,而且下一次种有七次的收成。这种宗教宣传,对当时受尽苦难的农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他们希望有人来解救他们。所以,在广大农民中间,白莲教就用“明王出世”、“弥勒佛降生”这样的口号作为号召来组织斗争力量。
这种宗教宣传对农民能够发生作用,可是对知识分子就不能够发生作用了,特别是一些念四书五经的儒生不相信这一套。因此,
对他们必须有另外一种口号。红军的领袖们就利用一些知识分子对元朝统治的不满,对宋朝怀念的心情,提出了“复宋”的口号。
他们假托自己是赵家的子孙。韩山童是河北人,起兵之后被元朝政府杀害,他的儿子韩林儿跑掉了。以后刘福通就利用元朝政府
治理黄河的机会组织反元斗争。当时黄河泛滥成灾,元朝政府用很大力量调了很多民夫、军队来做黄河改道的工作。民夫和军队
都集中在一起,刘福通就乘机组织民工发动反元斗争。军事行动开始之
后,他们就假托韩林儿是宋徽宗的第九代子孙,刘福通是南宋大将刘光世的后代。他们以恢复宋朝的口号来团结一部分知识分子。
所以红军有两套口号:一方面宣传“明王出世”、“弥勒佛降生”来团结和组织农民;另一方面以恢复宋朝政权相号召,团结社会上有
威信的知识分子。而中心则是阶级斗争,推翻剥削阶级。
刘福通起兵之后,声势很大,得到了各个地方的响应。在江苏萧县有芝麻李起兵响应;安徽凤阳有郭子兴起兵响应,一下子就发
展到几十万军队。他们从山里把韩林儿找出来,让他做了皇帝,建立了统治机构。同时分路出兵攻打元朝:一支由华北打到内蒙,
以后东占辽阳,转入高丽;另一支打到西北;还有一支打到四川。
以上讲的是东部红军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