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图文诠释现代阅读之美
首页 > 社科综合 > 中国历史青年通读本

中国历史青年通读本
目前市面上仅有的史学大师吕思勉为青年量身定做的中国历史单行本!比《吕著中国通史》更简明,比《白话本国史》更通俗。民国青少年的历史教材。

定价:¥48.00
作者:吕思勉 著
出 版 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9-01
ISBN:978721418919601
版 次:  1 页 数:  376
字 数:  357 000 印刷时间:  2024-08-30
开 本:  16开 纸 张:

 微涂胶

印 次:  2 装 帧:  平装-胶订
正文语种:  
编辑推荐
1.目前市面上仅有的史学大师吕思勉为青年量身定做的中国历史单行本!
2.比《吕著中国通史》更简明,比《白话本国史》更通俗。民国青少年的历史教材。
3.对历史的脉络梳理更为系统简练,行文更为浅显。原版图画、表格、地图,历史真实可感;详细注释、章末小结,更适合学生阅读。

内容推荐

《中国历史青年通读本》是史学大师吕思勉先生专门写给民国青少年的历史教材。比之于吕思勉先生的《白话本国史》《吕著中

国通史》《复兴高

级中学教科书:本国史》等其他版本的中国历史读本,本书对历史的脉络梳理更为系统简练,行文更为浅显,力求让当时的青少

年能够自学。因为是量身定做,所以这本书对当代青少年而言,也具有极强的阅读价值。本书还插入了原版的图画、表格、地图,

让历史的原貌更加真实可感,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更加相得益彰。

作者简介
吕思勉(1884—1957)

字诚之,是中国近现代著名史学家。其治学严谨而又讲求贯通,既有宏阔的学术视野,又有切中时代命题的现实关怀。历史学家

严耕望将其与陈寅恪、钱穆、陈垣一起誉为“前辈史学四大家”。

吕思勉先生在通史、断代史和专门史领域均有经典著作传世。其著作主要有《白话本国史》《吕著中国通史》等通史两部,《先

秦史》《秦汉史》《两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

《吕著中国近代史》等断代史五部,以及《先秦学术概论》《经子解题》《中国民族史》《理学纲要》《史学与史籍》等。另外,

其还写有大量历史通俗读物和史学论文。

目录
编上古史


章太古之传说


第二章中国民族之建国


第三章唐虞夏商之政教


第四章上古之文化与社会


第五章周之建国及其政教


第六章春秋与战国


第七章周代之社会概况


第八章春秋战国之学术思想


第九章本期结论


第二编中古史


章秦代之统一与疆土之拓展


第二章两汉之政治概况


第三章两汉疆域之开拓与对外交通


第四章两汉之学术与宗教


第五章两汉之社会概况


第六章三国之分裂与晋之统一


第七章中国民族之新融合


第八章两晋南北朝之文化与社会


第九章隋之统一与唐之继起


第十章隋唐之武功与对外交通


第十一章隋唐之政治概况


第十二章隋唐之学术文艺


第十三章隋唐之社会与宗教


第十四章中国文化之东被


第十五章唐之衰亡与五代之纷乱


第十六章宋之统一与变法


第十七章辽夏金之兴起及对宋关系


第十八章宋之学术思想与社会概况


第十九章元代之武功


第二十章中国文化之西渐


第二十一章明之内政与外交


第二十二章中华民族之拓殖


第二十三章元明文化与社会概况


第二十四章本期结论


第三编近世史


章中西交通之渐盛与西学之输入


第二章清代之勃兴


第三章清初之政治及武功


第四章中国民族之扩大


第五章清初之外交与中叶后之政治


第六章鸦片战争


第七章太平天国


第八章英法联军与中俄交涉


第九章中法战争与西南藩属之丧失


第十章中日战争与外力之压迫


第十一章维新运动之始末


第十二章八国联军之役


第十三章日俄战争与东北移民


第十四章清代之政治制度与末年宪政运动


第十五章清代之文化与社会状况


第十六章清代之经济状况


第十七章本期结论


第四编现代史


章孙中山先生与革命运动


第二章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成立


第三章民国初年之外交


第四章反动政治与军阀混战


第五章欧战后之外交


第六章国民革命之经过


第七章国民政府成立后之内政与外交


第八章近之文化经济与社会状况


第九章本期结论


第五编综论


章历史与人类生活之关系


第二章中国民族之逐渐形成与现在之复兴运动


第三章中国文化之演进及其光荣


第四章国际现势下之我国地位


附录

媒体评论
在线试读
唐朝女后之祸


    唐朝的中衰,是起于高宗之世的。高宗初年,任用太宗旧臣,一切政治都谨守太宗的成规,所以“永徽之治”史称其媲美贞观。

后来宠任武昭仪,废皇后王氏,把他立做皇后。正人都因直谏贬谪。高宗又因患风眩,委政于武后,政治就渐坏。高宗死时,武

后在政治上的威权,业经养成了,便把中宗废掉,立睿宗做皇帝。后来又把他废掉,自称则天皇帝,改国号为周。中宗初被幽禁

在外,后来才听宰相狄仁杰的话,把他召回京城,立为皇嗣。狄仁杰又荐张柬之做宰相。柬之潜结宿卫将士,乘武后卧病,举兵

扶中宗复位。女子在历史上,很少掌握政权的,而武后自称皇帝,共有16年。其前后掌握政权,则共有四五十年之久,也可以算

得一个奇才。但他居心不正,并不以治国安民为务,只想扩张,保守自己的威权。而又十分奢侈。所用的人,亦多非正人。任用

酷吏,大肆杀戮,以防天下的反叛。当他在位之时,百姓很受其荼毒;而且政界上的恶风气养成了,一时不易廓清。中宗是个极

昏庸的人,复位之后,宠信皇后韦氏,听其干预政事,仍和武氏余党结合,以致政事弄得更糟。后来竟把中宗杀掉,要想另立幼

君,临朝称制。睿宗的儿子临淄王,起兵把他讨平,扶立睿宗为帝,立临淄王为太子。武后的女儿太平公主,要想谋害他,总算

给他除掉。睿宗亦传位于太子,是为玄宗。



    玄宗即位之后,任姚崇、宋璟为相,把武后以来的弊政,逐渐铲除,唐朝又号称中兴。但是玄宗中年以后,也渐渐的怠荒了。

废贤臣张九龄,而任奸佞的李林甫为相,把一切政事,都交给他。玄宗则宠爱杨贵妃,恣意骄奢淫逸。李林甫死后,竟任和杨贵

妃冒认同宗的杨国忠做宰相。于是开元之治坏,而天宝之乱作了。



    唐朝当太宗和高宗初年,国威还强,四夷降伏的很多,管理他们本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高宗中年以后,兵力渐衰,加以武后握

权之时,尽力对内,无心留意外事。于是吐蕃首见鸱张,西域和陇右都受其侵扰。突厥亦复强盛。契丹又背叛,河北大受蹂躏。

东北的靺鞨族,也于此时自立为渤海国了。渤海尚无甚侵扰,而吐蕃、突厥,都是中国的大患,契丹也和中国很为接近,不能没

有法子制驭他。但此时府兵之制已坏,连皇帝的宿卫也调不出来,而改用彍骑了。更如何说得上制驭四夷?于是玄宗欲除外患,

不得不加重边兵,而藩镇之祸以起。



    藩镇之起源及安史之乱


    所谓藩镇,是指节度使而言之。唐初戍边的兵,大的称军,小的称守捉,或称城,或称镇,统带这些兵的人,都称为使。合许

多军、守捉、城、镇而称为道,又有总管他们的人,即称为大总管,后来改称大都督。大都督带“使持节”的,人家称他为节度使,

后来就变为官名。玄宗在沿边设了许多节度使,而西北二边,因为制驭突厥、吐蕃,和奚、契丹之故,兵力尤重。这许多异族,

一时确给唐朝镇压下来了。然而中国的兵力,也成为偏重之势。唐朝用兵,任用蕃将时很多。但蕃将虽有功劳,不能做到元帅的。

李林甫怕边将功名盛的,要入为宰相,才把此制破坏。于是安禄山就以胡人而兼范阳、平卢两镇的节度使了。



    安禄山是一个有野心而无大略的人;史思明较有谋略,其实亦系粗才。这两个都是胡人;他们手下的兵,亦多杂有蕃人。所以

安史之乱,亦可以说是唐朝好用蕃将、蕃兵,而后来政治腐败,不能驾驭的结果。安禄山的造反,事在公元755年。此时唐朝内

地,毫无兵力。所以禄山的兵一动,而河北、河南,相继沦陷。潼关又不守。玄宗就逃到四川。当玄宗出奔时,路过马嵬驿,兵

变,逼着玄宗,把杨国忠和杨贵妃都杀掉。人民又劝玄宗留太子讨贼。玄宗也听了他。太子走向灵武即位,是为肃宗。此时安禄

山已在洛阳称帝。但他本是个粗才,手下的将帅,尤其都是骄横的武人。既得长安,恣意淫乐,更无意于进取。唐朝乃任用郭子

仪,先平河东;又借用回纥的兵,把两京收复。其时安禄山业已为其子庆绪所弒。唐朝以九个节度使的兵,围之于邺。史思明据

范阳,已降又叛,把九节度的兵打败,连安庆绪也杀掉。唐朝又任用李光弼,和他相持了两年。思明又给其子朝义所杀。才乘机

把他打平。此时肃宗亦已死,代宗业已即位了。


书摘与插画

————重点书推荐————

首页
首页
买车
电话
搜书
搜书
顶部
顶部
编辑推荐 内容推荐 作者简介 目录 媒体评论 在线试读 书摘与插画